針對陸資未經許可投資台灣證券市場的狀況,行政院會今天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修正草案,將陸資未經許可來台投資的罰鍰上限,由現行的60萬元提高到2500萬元。這項修法也列為立法院本會期的最優先法案之一。(李人岳報導)先前發生過陸資未經許可投資台灣證券市場,被外界批評現行規定罰鍰金額太低,行政院會27日通過「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第93條之1修正草案,陸委會副主委李麗珍表示,修法條文提高陸資未經許可來台投資的罰鍰上限。李麗珍:『陸資未經許可來台投資的罰鍰,由現行12萬元以上60萬元以下,修正為5萬元以上2500萬元以下,也配合這項罰鍰額度調整,調整其他額度的罰鍰。』根據草案條文,對於沒有辦理申報轉投資或審定等其他違規事項,以及規避、妨礙或拒絕主管機關檢查的狀況,罰鍰金額也從現行的6萬元以上30萬元以下調整為5萬元以上250萬元以下。另外也增訂微罪不舉的規定。不過媒體質疑如果來台陸資沒有揭露實質受益人等狀況,主管機關要如何掌握?李麗珍指出,陸資來台審查的主管單位是經濟部投審會,陸委會將會同投審會加強執行面的查核工作,同時對於陸資隱匿、冒名投資者等問題,也會列為下階段的修法方向。法務部次長陳明堂補充,陸資來台投資如果獲利金額超過裁罰上限2500萬元,還可以適用行政罰法,由主管機關在超過的額度內再加以裁罰。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體育中心/綜合報導台灣參加2018年印尼亞洲帕拉運動會(簡稱亞帕運)保齡球代表隊李佳婕選手今(9)日在TPB8級,擊敗各國選手獲得冠軍,這也是我國在本屆亞帕運的第一面金牌。▲李佳婕榮獲保齡球女子單打TPB8冠軍,王水文副署長代表總統頒發賀電,並代表本屆亞帕運籌委會擔任該獎項頒獎人。(圖/體育署提供)李佳婕曾拿下2010年廣州亞帕運個人賽銅牌、雙人賽銅牌和2014年人穿亞帕運個人賽銅牌、雙人賽銀牌、三人賽銀牌,小時候因一次機緣接觸殘障運動輪椅保齡球後,並接受黃忠仁教練的指導,便在國內外屢獲佳績。李佳婕說:「保齡球能讓我學到永不放棄的精神,很高興能接觸殘障體育運動,感謝教練及家人支持。」蔡英文總統、陳建仁副總統、行政院長賴清德、教育部長葉俊榮及體育署長高俊雄在獲知喜訊後,皆於第一時間拍發賀電肯定保齡球選手李佳婕精彩的表現,並激勵我國亞帕運代表隊能再接再厲,為我國爭奪金牌,創造佳績。今日奪牌的選手還包括劉雅婷獲得田徑女子標槍F12/13級銀牌、田曉雯獲得桌球女子單打TT10級銀牌、胡銘福獲得桌球男子單打TT8級銅牌、黃子軒、謝宗翰獲得保齡球男子TPB2級雙打銅牌,截至9日止我國代表隊共獲得1金6銀4銅。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國足最狂訓練 雪地裸身提槍還跳傘馬刺主控受傷 網傳:和辣模女友分了亞帕運代表團出征印尼 陳建仁授旗亞帕運十月登場 體育署承諾全力支援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托馬塞羅(Michael Tomasello) 繪圖/清水裕子(Yuko Shimizu) 翻譯/鄧子衿如果「適者生存」是生物演化的規則,那麼人類是如何產生道德?如果個體適應力(fitness)的最大化才是演化之道,人類為何覺得應該要幫助他人、平等相待?這些問題有兩個傳統答案。首先,幫助血親是有道理的,因為血親和自己有共同基因,這樣有助於提高總體利益。第二,彼此幫忙搔背這種互惠行為,到頭來對雙方都有利。但是道德並非善待血親而已,或是像蜜蜂和螞蟻為了提高總體利益而彼此合作那樣。互惠是一種更危險的關係,因為獲利的一方隨時可能一走了之、棄對方於危險而不顧。此外,這兩種傳統解釋都無法說明人類道德行為的核心要素:人類覺得應該要同情他人。最近有一個研究道德問題的新方向脫穎而出,我們從中察覺到,在社會群體中生活的個體,都需要倚靠其他個體才能生存並且過得好,因此需要一組特殊的行為邏輯。我們或許可稱為「相互依賴邏輯」:如果我需要依賴你,那麼確保你的福祉將對我有利;也就是說,如果我們相互依賴,就需要彼此照顧。為什麼會演變成這種狀況?答案與使人類密切合作的生活型式有關,特別是在取得食物和其他重要資源時,更需要合作。合作有規矩 和人類親緣關係最接近的物種是黑猩猩和巴諾布猿,牠們組成小群體來找尋食物,一旦找到便各自散開,吃自己摘取的食物。如果個體間發生衝突,解決方式是看誰比較有優勢,以打架輸贏來決定。對猿類來說,找食物時最接近合作的行為是幾頭雄性黑猩猩包圍並獵捕猴子,但是這種狩獵方式比較接近獅子和狼,不像是人類合作取得食物的模式。黑猩猩在圍獵時,都希望自己抓到獵物的機會最大,牠們會各自擋住猴子的逃脫路徑。抓到猴子的黑猩猩想獨佔整隻猴子,但通常辦不到,一起狩獵的其他黑猩猩會聚集過來搶獵物。抓到獵物的那頭黑猩猩要是不讓這種情況發生,就要和其他黑猩猩對抗,最後在混戰中失去食物。因此牠會分出部份食物。人類很久以前就不這麼做了。人屬大約在200萬年前出現,腦容量比較大,同時具備製作工具的新技術。不久之後,全球氣溫下降,雨量也減少,使得陸棲猴類的數量增加,並且和人屬動物競爭許多資源。早期人族動物需要其他選擇,選擇之一是去吃其他被殺死動物的屍體。但根據美國亞利桑那大學的人類學家史汀納(Mary C. Stiner)的說法,後來有些早期人族動物的食物多以主動合作的方式取得,合作方式最有可能是從40萬年前的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開始。個體間有共同目標:一起狩獵與採集食物。事實上,合作是必要的,因為這樣才能夠生存;個體要相互依賴、密切合作,才能取得每天所需的食物。在這類義務性合作取得食物的過程中,有一個重要步驟:選擇夥伴。如果某一個體被認為不合群,或有其他理由不適任,例如無法執行共同目標或和其他個體有效溝通,此個體就不會被選為夥伴,當然就得不到食物。同樣地,如果有個體不符社會期待和道德,不與其他個體合作(例如想獨佔所有獵物),就會受到排擠,最終無法生存。結果就是:有能力和動機與其他個體合作者,就會通過強烈且主動的社會篩選而留下來。道德演化的重點在於早期人類受社會篩選,透過選擇夥伴、一起取得食物,使個體間發展出新關係。最重要的是,他們合作的動機強烈,一起做事才能達成共同目標,而且要能同情並幫助現在或將來的夥伴。如果個體需要倚靠夥伴才能取得食物,那麼在個體有需要時幫助他們,使其之後能健康地出去找食物,這在演化上就很有道理。此外,個體的生存也要倚靠其他個體把自己視為有能力與動機的合作夥伴,所以個體會在乎外界評價。在我們研究團隊進行的實驗中,即使是幼兒也會在意他人看法,但黑猩猩似乎不會。由於缺乏記錄,很多時候甚至缺乏化石和考古證據,我們位於德國萊比錫的實驗團隊以及其他研究團隊,在研究人類思維與道德起源時,會比較與人類親緣關係接近的靈長類和人類幼兒之間的差異,這些幼兒還沒有融入所屬社會的道德規範中。整合這些研究的結果,我們發現,有一同取得食物行為的早期人類會發展出新的合作思維,也就是一視同仁,把其他人視為夥伴;這不只是同情心,還有公平性(建立在了解自己和他人相同的基礎上)。夥伴會知道,原則上他們可以擔當合作關係中任一角色,而且兩人都知道必須合作才會成功。當兩人多次合作採集食物後,便能形成默契,逐漸了解各自該扮演的角色,才能讓合作成功。角色規範讓人能夠預期夥伴該做的事,例如狩獵羚羊時,追羚羊的人有該做的工作,拿矛的人也是。這些規範是公平的,指明每個夥伴該做哪些事才能適當扮演該角色,才得以成功合作。角色可以互換,而且夥伴知道彼此該做的事以及公正的標準。因此狩獵的每個夥伴都能平均分得獵物,但獵物不會分給偷懶或沒有貢獻的人。在選擇共同行動的夥伴時,早期人類會挑選能夠符合預期角色並且公平分享獵物的人。為了降低選擇夥伴的潛在風險,即將成為夥伴的人會使用新發現的合作技巧、保證履行該角色的任務、公平分享獵物、承諾能夠合作,也可能在承諾中較含蓄地保證,如果誰違背了承諾,將受到譴責(參見74頁〈現代人類的道德演化〉,以意向性的哲學概念為基礎,說明道德演化過程)。如果有個體不符期待,又想要維持合作的好名聲,就會自我譴責,這種心理意向便是罪惡感。「大我重於小我」的道德觀因此產生。在合作時,大我的地位要高於自私的小我,以此調整合作夥伴中「你」、「我」的行動。早期人類透過義務性合作取得食物的適應結果,便是「第二人道德」(second-personal morality),亦即想在獲得尊重與公平的情況下與他人相處融洽;這種意圖來自合作時確實評估自己與他人都是有價值的夥伴。這種公平性的重點是責任感,社會壓力使人們懂得與夥伴合作並尊重夥伴。所有靈長類都承受壓力,然後用自認為能成功合作的方式完成目標。早期人類的生活必須相互依賴,意味著每個人都面臨壓力,要以他人應得的方式對待他人,也預期他人用相同的方式對待自己。第二人道德並不具備現代人類道德中所有明確的特性,但是已經有重要元素的雛形,也就是彼此尊重、平等對待。文化常規的誕生 人類道德演化的第二個關鍵步驟,發生在早期人類小規模共同採集食物的方式變得不穩定之時。大約20萬年前,現代人類的人口發生兩個變化。人類群體間的競爭造就了新時代。由於競爭,原本結構鬆散的人類族群必須轉變成較緊密的社會性群體,以抵禦外來入侵者,這些群體在內部發展出分工,凡此種種,便產生了群體認同感。同時,族群中的人數持續增加。當部落規模擴大、成員變多時,較大的群體會分裂成較小的群體,不過這些小群體依然和超大的群體有聯繫,或產生了獨特的文化。屬於同一個文化群體的個體,彼此親緣關係不一定很接近。辨識屬於自己文化的成員並區分出其他部落的成員,至關重要,特別是在群體一致對外時。重要之處在於,只有自己所屬文化的成員才值得依賴,彼此可以分享技術和有價值的事物,成為能夠互信的夥伴。對所屬群體中的個體產生依賴,便會建立群體認同與忠誠。如果個體沒有對群體展現認同與忠誠,可能遭放逐或在對抗敵人時死亡。現代人有許多種建立群體認同的方式,但是最初主要仰賴行為,這些行為則依據許多假設:和我說一樣語言、用同樣方式準備食物、有相同文化習俗的人,就很有可能和我屬於同一個文化群體;現代人遵守群體文化習俗的傾向便是來自這些假設。教導自己的小孩遵守群體的習俗,成為生存的必要條件。教育與遵循習俗也成為文化累積與演化的基礎,存在已久的適當習俗或手工製品能夠加以改進,新的發明得以代代相傳,成為群體中的習俗、常規和制度。在這類合作性社會中出生的人,別無選擇,只能遵守這些規矩。適應了文化生活的人,會有一項重要心理特徵:群體心智(group-mindedness),在認知上他們把群體看做整體,在乎這個群體,並遵守群體的規矩。在2000年代晚期,研究人員從一些針對三歲兒童行為的研究結果,得到這個論點。個人隸屬於一個文化群體,必須遵守主要的文化習俗及社會規範,好證明自己認同這個群體,並依照該群體的規矩行動。有些社會規範不只是規矩和群體認同,近似同情心和公平性(從早期人類遺傳而來),後來變成道德規範。有些規範會定出狩獵或製作工具的正確方式,道德規範則會一一指出對待他人的適當方式。人類群體的共同目標與相同的文化背景會產生一種「客觀」見解(沒有小我、只有大我),現代人的道德特性便是客觀判斷是非的準則。個體當然可以違背社會規範,但是當其他群體成員有工作要求時,選擇其實很有限:你可以無視批評與譴責,使自己置身於文化習俗與價值之外,但可能遭群體驅逐。現代人認為文化規範是正當的,並可藉此調整自己的行為與念頭,同時傳遞出自己懷有群體認同感的訊息。如果某人違背了群體的社會規範,必須趕緊向他人證明,自己是為了維護群體價值才這麼做(例如,我暫時放下工作,是因為我要救一個遭遇困難的小孩)。這樣一來,現代人內化的不只是合乎道德的行為,還有合乎道德的判斷,因此,在社群中產生了以理性為基礎的道德認同。大我的力量 我在2016年出版《人類道德的自然史》,書中的立論奠基於一項推論:關於人類道德心理的由來,主要得從天擇推動的演化來解釋。更重要的是,選擇是來自社會環境,而非自然環境。某些道德演化的論點基礎是人類有互惠行為,並且想要贏得社群尊敬。但我強調的是,早期人類了解到,道德規範會讓自己同時成為法官與受評判的人。對個體來說,最重要的是「大我」(包括了自己)對於小我的看法,而非「他們」對於我的看法。這個論點的核心是「大我重於小我」的心理傾向,當個體下決定時,這樣的道德觀念便具備了獨特的強制力。人類對合作與道德的生物性適應,主要是為了在小型群體中或內部成員有相同文化的群體中生活,群體外的個體不屬於這個道德社群。因此,我們可以了解現代世界的困境由來:自農業於一萬年前出現,人類社會就包含來自不同政治、倫理和宗教背景的人。這樣的結果便是,誰屬於「大我」?誰又在群體之外?當界線變得模糊,可能引發社會分裂,使內部局勢緊張。如果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群體內外因對立而引發的終極衝突,便是全面戰爭。這個人類最大的難題,威脅著所有社會,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把所有人類都想成是「大我」。鄧子衿是科普作者與譯者,主要翻譯生命科學與食物相關的書籍,近期翻譯的作品有《雜食者的兩難》、《廚藝之鑰》、《醫學之書》與《科學頑童費曼語錄:你管別人怎麼想?最愛鬧事物理學家費曼的二十六堂人生智慧課》。重點提要 ■ 人類大約在40萬年前開始合作,進行狩獵與採集,道德的種子便是在這時埋下。 ■ 群體中的合作互動讓成員彼此尊重、平等對待。 ■ 後來人口增加,凝聚出群體認同感,促成文化習俗與社會規範的出現。 托馬塞羅(Michael Tomasello) 美國杜克大學心理學與神經科學教授,也是德國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的榮譽退休主任。 在義務性合作取得食物的過程中 有個重要步驟:選擇夥伴。 有能力和動機與其他個體合作者,就會通過社會篩選而留下來。 [ 演化過程 ] 現代人類的道德演化 動物通常會和相同物種的個體合作,但是人類的合作方式和其他動物迥然不同。人類合作的方式(簡單來說就是道德)有兩個相關的特點:一個人可能出於同情、關懷或善意而無私幫助他人;此外,群體成員會制定規範,促進公平、平等與正義,找到讓所有成員都獲利的方式。人類在數十萬年前,為了生存的基本需求而開始合作時,便演化出這種能力。這個過程的認知與社會層面可經由意向性(intentionality)的哲學概念來了解:個體解釋世界並達成目標的方式。 個人意向性 個人意向性的特點是能夠靈活改變行為,以達到特定目標,通常是為了和其他個體競爭。黑猩猩的行為主要出於私利。由於人類與黑猩猩有共同祖先,在人族分支中的早期人屬動物的行為動機可能也是這樣。黑猩猩在採集食物時便有這種行為:一小群黑猩猩會一起找尋食物,但是找到水果後便各自散開,自己摘的果子自己吃,不和其他黑猩猩互動。黑猩猩在追捕獵物時,也出現類似的自我中心行為。 聯合意向性 40萬年前,人類的直系祖先海德堡人(Homo heidelbergensis)開始尋找更好的食物來源。他們獵捕原牛(auroch)和其他大型動物,比起野兔,捕捉大型獵物更需要合作,聯合彼此的意圖、專注在共同目標。而黑猩猩獵捕猴子是為了自己,與海德堡人的團隊合作顯然不同。舊石器時代的狩獵-採集者如果要存活,蒐集食物的活動就變成義務,不能任憑自己決定。在選擇狩獵夥伴的時候,會挑選了解合作的必要性、不會霸佔獵物的人,「第二人道德」因此出現,人們會了解大我重於小我。 共同意向性 15萬年前,群體規模增加,組成部落的小群體發展出共通的習俗,這代表人類文化開始形成。習俗、常規與制度出現,界定了群體的目標、建立了分工,讓每位成員有各自的角色,這種「共同意向」使得各個部落有所不同。部落成員把這些目標內化為「客觀道德」(objective morality),因此成員能夠知道由群體的文化習俗所決定的是非善惡。 彼此合作 取得食物 文化群體 的壓力 Illustration by Portia Sloan Rollings 自私 自利 「大我」比「小我」更重要 判定是非 的道德 600萬 年前 40萬 年前 10萬 年前 群體內外因對立而引發的終極衝突,便是全面戰爭。 要解決這個問題,最好把所有人類都想成是「大我」。 延伸閱讀 Cooperative Hunting and Meat Sharing 400–200 Kya at Qesem Cave, Israel.Mary C. Stiner et al. in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Vol. 106, No. 32, pages 13,207–13,212; August 11, 2009. Why We Cooperate.Michael Tomasello et al. Boston Review Books, 2009. Young Children Enforce Social Norms.Marco F. H. Schmidt et al. in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Vol. 21, No. 4, pages 232–236; July 25, 2012. A Natural History of Human Morality.Michael Tomasello.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6.〈人獸有別在於心智〉,《科學人》2014年10月號。 〈合作分享互利共生〉,《科學人》2014年10月號。 〈助人為演化之本〉,《科學人》2012年8月號。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張哲鳴以前看王小棣導演的作品,都要比較嚴肅一點,而且要慢慢品嘗,裡面有很多大道理。不過,她新推出公視與Line TV合作的劇集《20之後》,步調變得輕鬆明快,畢竟是描述20歲的年輕人。第1集就直接告訴你,這是4個合租公寓的年輕人的故事:1個是陽光男同志,1個是俊美女T,另1個純樸直男,還有個有男友的美少女,真是符合現在的熱門話題「多元成家」。王小棣作品《20之後》30日首播,故事從小帥哥林孫煜豪飾演的男同志「冠徵」20歲生日開始,室友們幫他辦了派對,請來的脫衣猛男居然是北村豐晴飾演,脫到只剩內褲胡鬧,搞笑歡樂;冠徵慘被一堆蛋糕奶油塗抹,巧妙蓋住裸身,釣足觀眾胃口,不知接下來會不會秀出他的青春鮮肉!另一方面,由《花甲男孩轉大人》江沂宸飾演的「品妤」是時下流行的直播主,把房間弄成粉紅色系公主房,用撩人的聲線銷售業配商品賺小錢;某天,當她在故作甜美地直播時,房外大吵架的聲音不斷干擾,害她直播得很尷尬。鏡頭轉向客廳,原來是鄭靚歆飾演留短髮中性樣的女T「子靜」莫名其妙被誤會,她一開門,就被熟識3年的女同學的男友興師問罪,問她是不是勾引他女友,左嗆「娘炮」右罵「死T」,子靜完全一頭霧水。最後對方氣到大吼:「要知道什麼才是真男人嗎?」接著大剌剌地脫下褲子,再嚷著「來比老二啊」!眼見情況一發不可收拾,此時子靜的好友終於趕來,沒想到對方進門真的脫口說出她默默愛上子靜,還叫男友把褲子穿上很丟臉。這些火辣直白的對話和行徑,在王小棣的戲劇裡出現也算新鮮,看來這回,加上金鐘編劇溫郁芳等人的協力劇本,導演似乎更貼近時下年輕人的思考模式及口吻。 目前故事剛開頭,還在舖陳角色背景架構,冠徵因一通媽媽的來電而流淚,讓觀眾知道他爸因為他喜歡男生而斷絕父子關係;子靜要參加阿公的生日宴會,被媽媽逼著屆時得穿她十幾年沒碰過的裙子,20歲的大家都在學著面對未來的困境,頗接地氣的劇情,也讓年輕人頗有共鳴。由於冠徵20歲生日時,許了一個讓大家狂笑的願望叫「我要划獨木舟環遊世界」,還說再也不掛網不迷電動了;於是,第2集,大夥一塊到花蓮海邊度假兼學獨木舟。預告了這齣劇,除了友情、親情、年輕人的多元性別認同,其實還跟海洋有很大的連繫。接下來,腐女們在期待林孫煜豪將與另一帥哥顏毓麟會有男男吻,拉拉們可期待鄭靚歆與暗戀的清純美少女的發展;異性戀想看江沂宸這甜美直播主跟他斯文帥氣的男友愛情發展;大家更可以期待,這些風花雪月之外,王小棣要告訴大家關於海洋的什麼。《20之後》共20集,9月30日起每周日晚間8點在公視首播,9點於LINE TV獨家上架。《20之後》免費看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撰文/影像來源:曾志朗適者生存的「適」指的是安然度過危機,並能創造更有利的生存條件。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過程中,災難確實是人類演化史的主要情節,人類一再化解危機,並得以在殘存之後,重建更精緻的文明。天道無常,這些年來世界各地在一場又一場的災難中,經歷了全球暖化引爆大氣變遷,帶來巨大風災、水難、火害和地變的種種考驗。這個月初,尾隨巨颱燕子,我由桃園機場飛往日本金澤開會,小松機場四周風平浪靜。很難想像,一向比其他國家更擅長將科技用於防災體系的日本,前一天在燕子的掃蕩下,關西地區交通癱瘓、街景殘破,混水漫過具有完整先進設備的關西機場,唯一的聯外橋樑遭貨輪撞毀,風雨中彷如一片廢墟。緊跟著北海道發生大地震,房屋倒塌、路面下陷、土壤液化,大規模走山和土石流改變了地貌。北海道大學的地震預測研究名冠全球,但人算不如天算,只能感嘆預測尚未成功,科學家還需努力!重要的是,從災害中汲取經驗的研究,就必須檢討傳統的預測方式,尋求新的指標。美國弗羅里達州的颱風疏散程式,不再以風為基準,而改以大數據分析雨水侵襲嚴重的低窪地區,因為經驗指出,強風固然可怕,淹水則無處可逃。日本對地震的預測,從311地震後也加進新的考量,不再只靠地表的振幅為主要基數,而把地震帶地表上空290公里的電離子濃度列為預測計算的重點,因為新的研究發現,地震發生前40分鐘,電離層受到地下熔岩影響,會發生急速的變化。新的指標能否達成更有效的預測,有待進一步驗證。但隨著科技進步,人類應付災難的能力,也確實不停往上提升。儘管人定勝天的理念仍是科學家堅定的信仰,大家也心知肚明,天上的風雲變化,地底深層的熔岩撞擊和流動,都非目前科技所能掌握,加上人為的不確定性,使防災預測更為困難。災難確實是人類演化史的主要情節,但卻也反映了在無窮的風火水震災情後,人類仍能再起、社會也會重建的史實。燕子重創日本關西,原先傳出機場可能長期關閉,但三天不到便重啟國內線,17天後已經全面正常營運,復原之快讓人驚嘆。1999年9月21日凌晨,台灣發生芮氏規模7.3的大地震,南投地區的國中小校舍大部份被震垮,經過兩年重建,學校建築更美觀堅固,更符合在地文化,更有促進教學環境的智慧設計。2001年9月11日,美國紐約發生人為恐怖攻擊,熙來攘往的世貿雙塔頓時攔腰倒塌,重建的世貿中心一號大樓在2014年完工,成為當時西半球最高建築,造型之美也令人讚譽不絕。這一切都見證了地球上生命演化的過程中,人類得以發展智慧,一再化解危機,而能在殘存之後,重建更精緻文明的奇蹟。這一切也說明了生命演化的過程中,適者生存的「適」指的是安然度過危機,並能創造更有利的生存條件。提升技術,逢山鑿洞,遇水架橋,廣鋪安全交通網;精進醫療科技及設備,重視食安及營養;打造教育平台,培養能傳承和創新的人才。在動物界,唯有人,有好為人師的表現;因為有語言和文字,使得思維層次由具體到抽象,由平面連結到階層性的垂直建構,人類擁有更有效的問題解決和危機處理的能力。仔細檢視這股強化生活安適以改變生命品質的力量,馬上就會發現,科技教育基礎建設做得越好的國家,人民平均壽命在200年內可以增加35歲(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平均壽命46歲,現在是81歲),而無法建設的國家,如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區,國民平均壽命約在45~50歲之間。保護生機,豐富智慧的能量,演化的規律不知不覺形塑生命發展的樣貌。英國的研究團隊分析1896~1996年間200個國家的國民身高變化,結果全世界最高的人是荷蘭男子,平均182.5公分,和最矮的東帝汶、葉門和寮國相較,高出了22~23公分。經常飛歐洲的旅客一定會注意到,荷蘭航空的空服員長得特別高大,站在機內窄狹的通道上,有如一柱擎天。比起其他國家,荷蘭人從1858年開始,平均高度的成長率就非常突出。為了分析1955~2009年荷蘭兒童身高發展的情形,研究者比較了5811個男孩和6194個女孩,得出1997年同齡人的平均身高,男生是183.8公分,女生是170.7公分。也就是說,150年來荷蘭人的身高傲視群倫。雖然近年成長率逐漸緩和,但並未停止。為什麼荷蘭人長得特別高?原因無他,食安、營養、交通、醫療、教育的基礎建設,確實做得比別的國家好。自然界的規律促成身高高的男女基因相互結合,生下的小孩就有高身長的基因,加上環境的有利條件,荷蘭人自然就越來越高了!看起來,地球上所有動物的生命內容和樣貌,和自然生態環境的變化息息相關。但只有人類在這150年來,翻天覆地的干擾地球生態裡的生命內容。壽命延長,身高往上長,都是人類「新智」介入的結果。其實在遠古人類尚未有能力改變自然生態環境的時代,生命的長度和身高都受制於自然的壓力。兩萬年前,在印尼弗洛瑞斯島上的「哈比人」就是個很明顯的例子,他們沒長高,反而縮小了。這些年來,這個科學史上很有趣的「公案」(他們是誰?是人屬嗎?為什麼縮小?)終於在最近的《科學》期刊上,有了初步的「定案」。自從2003年考古人類學家在印尼弗洛瑞斯島上挖掘出100公分左右的女性骨骸,腦殼形狀像猩猩,又能製造出像早期智人一樣的生活工具,科學界對生存在這小島上的哈比人,就有了定位上的爭辯。有人認為他們的生理特徵顯然不符合傳統所描繪的人屬演化樹圖,而是非人屬的人猿分支,目前已經像尼安德塔人一樣消失在地球上了。另外的科學家不認同這個觀點,認為這位女性哈比人還是人屬的一支,而身體縮小是因為得了類似腦下垂體病變的侏儒症。但後者的看法很快被推翻,因為之後挖掘到的其他骸骨也一樣矮小,顯然不是單一的病變特例。更重要的是在那1萬3000年前到5萬年前的象骨遺骸,也顯示出大象與水牛體型相當,而老鼠卻如兔子大小。因此正確的解釋,應是所謂的「海島規則」,意即在那個年代,弗洛瑞斯島上的生態環境造成糧食缺乏,為了因應有限的食物資源,物種(包括人類)的體型因此起了變化。哈比人的遺骸脆弱,尚無科學家成功取得DNA,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以及德、義、瑞士、澳洲和印尼組成的研究團隊,因此反其道而行。他們觀察到弗洛瑞斯島上現居住著一些平均身高145公分的侏儒,臉部比例和哈比人極為相似,也視哈比人為先祖,經常供奉祭拜。這個名為蘭巴薩沙(Rampasasa)的侏儒群,真是哈比人的後裔嗎?研究者採集了32位村人的唾液和血液,取得10組完整的基因體進行比對分析,結果發現除了和東亞、新幾內亞的關係密切之外,也有少數來自尼安德塔人和丹尼索瓦人,但找不到可能是哈比人基因的證據。科學家認為這些村民不是哈比人的後裔,他們的祖先來自其他移民,但因為糧食短少,在這個島上,像哈比人一樣,再度被所謂的「海島規則」影響而身軀逐漸縮小。至於哈比人到底是不是人屬的一支,仍是未解之謎。所謂定案是指哈比人並非附近矮小村民的祖先;他們腦小,卻有相當程度的認知能力;他們6萬年前就在這個洞穴中生存,文化行為中還包括用水烹飪的細緻活動,令人稱奇!那他們到底是誰?從哪裡來?為什麼從地球上消失了?科學家還是沒有答案。但在印尼這個小島上,老天爺曾經做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展示了人類演化和生態環境的交互作用,哈比人就是那個實驗所產生的人屬新物種。簡單的說,天道就是人道!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图片
图片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图片
图片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图片
图片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图片
图片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图片
图片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