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緊黏家人的人其實應該要試著獨立。做出「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為了避開在工作上的勝負而緊黏家人。家人是能組成防衛性價值觀。若把價值置於工作上,就會剝奪自我的價值。因此會否定工作的價值,以家庭為唯一的價值。但其實,若緊抓著防衛性價值觀而想要防衛自我價值,工作沒成果的自卑感反而會更深刻化。會強迫性的批判人 原因出在壓抑想要的情緒、願望「出人頭地很無聊,出人頭地什麼的是虛榮的人才追求的。」每次這麼主張時,在無意識中就強化了對出人頭地的憧憬。而這樣的結果就會強化「自己無法出人頭地」這類對自己的絕望感。《伊索寓言》中有一則〈狐狸與葡萄〉的故事。其實狐狸很想要葡萄,但牠拿不到,所以就說「那些葡萄很酸」。但是牠變得愈來愈想要葡萄。因為壓抑了「想要葡萄」的願望,反而變成被「想批判人」這種心情給驅使。之所以會強迫性的去批判人,原因就出在壓抑著「想要葡萄」的情緒、願望。只要批判人,就不會注意到「想要葡萄」這個被壓抑的情緒與願望。家人依賴症 守護免於被剝奪自我的價值之所以會強迫性去批判人,是因為該人覺得周遭的世界都不認可自己。藉由主張「出人頭地是虛榮的人才追求的」、主張自己是精神上的追求者,打造出了「孩子、孩子、家人、家人」讓人喘不過氣來的家庭。這就是父母的家人依賴症。藉由呼喊著「家人!」,抬高家庭價值就能守護自己免於被剝奪自我的價值。育兒中藏有真正的動機。這種情況下,孩子會感受到莫名的壓力。無法晉升到期望的公司職位,為了守護自我價值免於感到自卑,就會主張「公司什麼的很無聊,孩子才是最重要的」這類價值。只要吶喊著「孩子才是最有價值的」,就能不去在意在公司中不受好評的工作。這是作為防衛性價值而給予家人的愛。父母的不安、對愛的渴望、無力感、社會性的自卑感等,會戴著「對家人的愛」這種面具表現出來。這時候,該家族中就會出現所謂的「聽話的好孩子」。「理想家庭」出現問題兒童 過多虛偽的愛所造成在以愛為名之下做了些什麼?這才是真正的問題。例如若是父母親的占有欲很強,憎惡與恐怖就會戴著愛的面具登場。這類父母不將自己的精力、能力用於讓自己成長,反而巧妙的用來操縱孩子。在揚‧亨德里克‧范‧登‧貝治的著作《可疑的母愛》中有這樣一句話:「比起過多虛偽的愛,孩子比較能忍受不足但真實的愛。」反映在育兒上,會變成過度保護、過度干涉等批判,但父母卻認為那是愛。為了轉過頭不去看夫妻關係的瓶頸,結果在育兒上投注過多的精力。若不將活蹦亂跳的精力集中在育兒上,就會留意到夫妻關係的危機。現在,各種「社會上理想家庭」出現問題兒童的情況,很多都是過多虛偽的愛所造成的結果。若心中有糾葛,就會想去操縱他人。父母逃避不去正視自己心靈的問題,就會把精力轉而投注在操控孩子上。結果就是孩子會變得很扭曲。拚命隱藏「真實」 不去面對現實只要把注意力全部轉移到家人,即可忽視工作的價值。「在進行這種強迫性行動時,無法接受的訊息就會被擋下。」喬治‧魏堡說,強迫性行動所帶來的,就是提供逃避的場所。把這行動加上特色,就是其作為逃避的機能。貶低工作價值,抬高家庭價值,和社會上強迫性追求名聲的情況相反。價值觀完全相反。但是心理上卻是相同的。兩者的共通處就是「在社會上不成功的我是沒有價值的」這類自我形象。家庭依賴症的人拚命想對自己隱藏的「真實」,就是「我在這競爭的社會中無法成功,我沒有自信」。名聲追求依賴症的人所拚命隱藏的「真實」,則是「我很不安。只有比別人優秀我才能感到安心。想藉由名聲獲得安心。我沒有自信。」家庭依賴症的人,藉由不斷高舉「家人優先」的旗幟,以逃避不去正視現實。但是代價卻很大。「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不是真的重視家庭首先活著就失去了趣味。喪失享受活著的能力、喪失溝通的能力、喪失了人格的整體性。一旦進行強迫性行動,其他非強迫性行動也會變得不有趣。也就是會變成無法獲得幸福的個性。喬治‧魏堡說,強迫性行動會比其他行動來得更為優先。「親子角色逆轉」的父母不是真的重視家庭,而是想藉由家人來滿足自己對愛的飢渴感,才緊黏家人。也就是說,父母在幼兒期的願望未獲滿足。而為了滿足這些願望,父母就會向孩子撒嬌。如果父母有所「自覺」,注意到在自己無意識中所有的幼兒期望,就能更健全地養育孩子。父母也能往前邁進。(本文摘自/受傷的孩子和長不大的雙親:修復親子角色逆轉,療癒童年創傷/世潮出版)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uankou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